江南app官方下载二维码

新闻动态    你的位置:江南app官方下载二维码 > 新闻动态 >

58年王必成被要求揭发粟裕,王当众回复:粟裕的大阴谋就是大和谋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1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一、王必成此人

1912年,王必成出生在湖北麻城。1928 年加入赤卫队,次年投身中国工农红军,1930 年正式入党。

此后,他在鄂豫皖根据地参与反“围剿”,转战川陕苏区进行反“围攻”作战,并随队走完长征全程。

抗日战争时期,王必成在新四军任职。

在苏南敌后作战,后北渡长江到苏北,参加黄桥战役等诸多战役,在苏中和苏南多地开展抗日游击战。

在解放战争时期,粟裕指挥了一系列经典战役,如莱芜战役、孟良崮战役等,后担任三野24军军长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在军事学院学习,在浙江军区、上海警备区、南京军区、昆明军区等地任职,还担任志愿军9兵团副司令员等。

奔赴朝鲜战场,参与了波澜壮阔的朝鲜战争。归国后,先后出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,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。

二、粟裕此人

1907年,粟裕生于湖南会同的侗族家庭,自小受进步思想熏陶。

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次年6月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
土地革命时期,从基层军官逐步成长为军团参谋长,后率部艰苦游击。

抗战爆发,粟裕率部加入新四军,参与黄桥决战,在苏中领导反“扫荡”,发起车桥战役等,壮大根据地。

1948年,他力主并指挥淮海战役,扭转战局。后参与渡江、上海等战役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粟裕先后在人民解放军中担任副总参谋长、总参谋长、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,还在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、第一政治委员,并成为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。

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,为新中国国防建设、军事理论研究贡献卓越。

1984年2月5日病逝于北京。

三、王粟之交

王必成与粟裕之间有着深厚且真挚的情义。

王必成指哪儿打哪儿、不提半点条件的执行力,以及胜不骄、败不馁的学习精神,让粟裕赞赏。

在黄桥战役中,王必成出色完成阻击任务后,粟裕称赞道:“这王必成真是一员虎将呀!”

涟水战役王必成失败,陈老总要将其撤职查办。

粟裕站出来说情:“王必成是员猛将,不能因一次失利就撤职,给他个机会,他会打回来的。”

而粟裕的天纵奇才、战无不胜、运筹帷幄、指挥若定,也让王必成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授衔时,王必成听说粟裕未被授予元帅军衔。

大为不满地说:“解放战争,国民党五大主力,我们华野歼灭了其中三个,这是毛主席英明领导的结果,也是陈毅和粟裕两位首长指挥有方的结果!粟裕首长为什么就不能当元帅呢?”

粟裕去世后,王必成对粟裕夫人楚青说:“粟总是被浪费的人才。”

四、王替粟裕抱不平

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,粟裕不幸遭受错误批判。这场会议无疑成为了检验诸多将领与粟裕情谊的试金石。

而王必成在会议期间的表现,将他们之间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1955年,粟裕召集开会探讨同时攻打马祖等三个岛屿的可能性。

那段时期,中国海军力量的确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,而粟裕所面临的情况也远比表面看上去的复杂。

1957年访苏期间,粟裕出于对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借鉴学习的迫切需要,只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,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及时、不准确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不畅,使得这一行为在程序上出现了瑕疵,进而在工作中引发了波澜。

1958年粟裕以总参谋部名义下达命令让五个作战单位回国一事,由于工作环境复杂多变,各项任务紧急且繁重,指挥系统和程序规定还存在一些不够明确和完善的地方。

粟裕在程序上出现了未按规定请示的情况,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。

早在1954年,彭德怀出任国防部长后,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职责划分不够明晰,粟裕将文件先呈送彭德怀再转呈毛主席的做法,引起了彭德怀的不满。

1952年,聂荣臻担任代总参谋长期间改变了文件审批流程,粟裕出于为其分担压力的目的进行了检讨,但这一行为却意外地加深了聂荣臻对粟裕的误会,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。

1958年5月24日,在各方高度关注之下,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的首次小型会议,隆重地拉开了它的序幕。

彭德怀指出,本次会议主要聚焦于整风以及整编这两大重要问题。

5月26日,粟裕突然接到紧急通知,要求他即刻赶往中南海居仁堂,参加一场有军委主要领导出席的重要会议。

粟裕在工作中的一些行为,如关于起草国防部与总参职责条例问题、是否组建统帅部战略预备队问题等,被认为涉及到“总参和国防部关系”的处理不当,从而在会上受到了批驳。

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,粟裕遭到猛烈批判。会议时间延长,参与人数增多。

最终,中央政治局经过慎重研究和讨论,做出了解除粟裕总参谋长职务的决定。

并通过一系列的组织程序和传达机制,将粟裕的这些所谓“错误”传达到了军队团一级和地方地委一级,在军内和地方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

在之后的会议中,粟裕受到了更猛烈的批判,被迫多次检讨,共作过8次检讨。第2次检讨被迫承揽了几乎全部的问题。

王必成因与粟裕关系密切,被别有用心的人列为重点对象,指定他在大会上检举发言。

王必成与粟裕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结下深厚战友情。他深知粟裕的为人和功绩,根本不相信那些强加给粟裕的罪名。

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,王必成的发言大致内容如下。

王必成奉命揭发所谓的大阴谋家粟裕,他表示对粟裕的“大”和“谋”体会深刻。在他看来,粟裕的“大”体现为胸中有大格局,而“谋”则表现在其谋略出众,非一般将领可比,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,筹划打仗时从来不是着眼于局部,而是兼顾各个战场的全局,这是众人皆知的。

当年济南战役尚未结束,粟裕就向中央提议发起淮海大战,欲借此基本歼灭蒋军主力,中央采纳后淮海决战获胜,全国解放时间提前两年。

王必成称自己是小人物,不敢也无资格评论粟裕此谋略的重大意义,只说毛主席最清楚。

会上,王必成发言表示,粟裕所谓“阴的一面”自己未体会到,望知情者揭发以供大家受教育。

王必成的发言与会议主题完全相反,震惊了在场的人,他也因此面临被批判的风险。

由于贺龙元帅的力保以及毛主席对他的了解和信任,王必成在会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。王必成一直担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到1971年,又提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等。

1958年8月31日,粟裕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,随后被调任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。

此后,王必成一直为粟裕鸣不平。

1989年3月13日,王必成因身体机能严重衰退,各项器官功能衰竭,经多方全力救治无效,在南京病逝,享年77岁 。

王必成等一些将领对粟裕的支持和肯定,在一定程度上为粟裕的平反起到了推动作用。

虽然粟裕的平反历经了漫长的过程,但这些正义的声音为最终的平反奠定了基础。

《粟裕传》实事求是地展示了粟裕的形象。

在关于1958年粟裕蒙冤及后续平反的内容上有较为详实准确的记载,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阅,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审定,具有很高的权威性。

五、王必成此举之影响

20世纪50年代,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陷入动荡期,诸多重大事件接连发生,背后有着复杂且共同的因素。

苏联模式弊端频现,经济发展滞后、政治高度集权,引发民众不满。与此同时,阵营内各国在探索自身发展路径时,与苏联主导模式产生冲突,再加上民族主义情绪的推波助澜 ,最终致使一系列重大事件爆发。

这引起毛泽东高度关注。国内“左”的错误日益加重,阶级斗争扩大化。这种政治大气候影响到军队内部。

王必成的举动在军队内部传递出一种信号,即正义与真情不会被压制。

这让广大官兵看到,即便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,依然有人坚守良知。大家相信,在这样有正义担当的将领表率下,军队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,为国防事业坚定奋斗。

此后,这一事件引发广泛的历史反思,推动军队在后续工作中愈发重视实事求是,力求妥善处理内部矛盾。避免类似错误再度发生 。

参考资料:《粟裕传》《党史研究与教学》

《军事历史研究》 《王必成传》



上一篇:FUS猎云网2019年度科技金融产业峰会:To B助推新模式,科技金融创新升级更可期

下一篇:眼部皱纹用什么护肤品?拯救眼周松垮凹陷,这五款国货请战!

Powered by 江南app官方下载二维码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